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这是一本讲 Critical Thinking 的书籍,本文为一份读书笔记,有兴趣的建议自己读最新的原版。我读的是中文第 7 版,豆瓣地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04957/
批判性思维是耗时的,我们需要明确,“谁关心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使用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本书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 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
- 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
- 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受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所影响,因此需要尽量减少情感成为你接受或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原因的情况出现。
身体力行通常比旁观更有趣,做好比只是简单的做更有趣。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乐趣所在。使用批判性思维,你能够感觉到一种满足感,知道为什么某种观点只是一堆废话所产生的满足感。
通过细分,可以将批判性思维的阶段分为如下阶段
-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结论是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没有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不算结论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词句有歧义
-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通过一项一项的学习,以及对应的训练,能够更好的学习批判性思维
1 论题是什么
描述类: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比如
- 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什么?
- 提高销售税的决定是谁做出的?
- 到 2010 年,大学学费将是多少?
说明类: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比如
- 死刑应该被废除吗?
- 对于失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我们必须禁止 SUV(大型轿车)吗?我们必须面对哮喘病的蔓延吗?
2 结论是什么
- 寻找论题。因为结论往往是论题的答案,如果你知道论题是什么,将有助于你找出结论。看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首段等。
提示语。但并不是所有作者都使用提示语,常用提示语:
- 所以。。。 这说明。。。 因此。。。 为此。。。 我们可以推理。。。 接下来。。。 由此得出结论。。。 那样。。。 我努力说明的一点是。。。 简言之。。。 最明显的解释是。。。 事实证明。。。 事件的真相是。。。
看可能出现结论的特殊位置。文章的开头,结尾等
记住哪些不是结论。下面这些类型的陈述不是结论:
- 例子
- 统计数据
- 定义
- 背景信息
- 证据
检查上下文及作者背景。作者的背景和资料可能带有的倾向(偏见)
- 问问这个问题:“因此呢?”。
3 理由是什么
理由的质量决定了论证的说服力,只有当你接受了相应的理由之后,才能接受对应的结。
在确定理由之前,你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判断。理由是提供给人们并使之接受某个结论的基础内容。确定理由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步骤,要确定理由,就必须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那些与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
确定理由的第一步是以质疑的态度来看待一个论证,就是要问“为什么”,如果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回答这个“为什么”,那就发现了作者的理由。
- 圈出提示语
- 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在理由和结论下方划线,或者在结论的上方划线,在理由的下方划线
- 在说明理由和结论的空白处作出标注
- 读完长段落之后,在文章最后把理由罗列出来。
- 对于特别复杂的推理,可以把推理结构做成图标,使用数字标注出每个理由和结论,并用箭头指示它们之间发生的关系:首先在段落旁边的空白处改写所有的理由和结论:然后进行数字编号。有时这种技术非常清晰、有效。
4 关键词句是否有歧义
在结论和理由中,不能被去掉的词被称为关键词,对关键词含义的理解会影响我们整个推理的过程。在决定是否赞同某个观点的根本一步就是要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含义。
为什么需要弄清楚关键词的含义——>作者用这些词句来支撑 TA 的论证
往往一个词越抽象,就越可能有多种解释,因此也需要做出更清晰的定义。抽象的定义“一个词语与特定的事例联系越少,其抽象程度就越高”。例如和“在人生的必经道路上拥有平等的捷径”,“对一件事情直接负责”“关于男女生殖器官的图片”“故意对其他人的身体进行伤害”这些短语相比,“平等”,“责任”,“淫秽书籍”,“侵犯”这几个词更抽象
我们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立场(同意和反对作者等),查看关键词是否有不同的释义。一直问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要避免从一开始就和作者出现“心灵感应”
除了歧义词句,还有带感情色彩的语言,一般政治性语言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并有歧义。例如,当政府帮助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时,我们用福利这个词;当政府帮助那些我们喜欢的人是,我们称之为资助或激励。
5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5.1 价值观假设
### 5.2 如何寻找假设
6 推理中是否有谬误
- 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
- 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的视线
- 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撑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缪误,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和沟通
-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侮辱
- 滑坡缪误:将推理中的可能性说成必然性
- 妄求完美:错误的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 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 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 X 是真实的或错误的,那么 X 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比如:今天不可能是星期四,我还没有完成论文呢)
-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错误的过程如下:1) A 是正在讨论的主题 ;2)主题 B 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主题 A 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3)主题 A 被放弃
-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 错误类比: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
- 因果单一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由于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 B 事件在时间上晚于 A 事件发生,就认为 B 事件是由 A 事件引起的。两件事 A 和 B 同时发生了,可能是 A 导致 B,可能是 B 导致 A,可能是 C 导致 A 和 B,也可能是巧合。
7 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少
- 声明是众人一致认同的常识。如“举重能练出肌肉”
- 声明是某一个有充分理由支持的论证
- 传达信息的人为其声明提供了可靠性证据,或我们知道的其他证据能支持该声明
- 直觉。依靠的是“常识”,“内在感觉”或预感,由于直觉是个人性的,其他人无法判断其可信度,这是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主要问题
- 个人的经验。容易形成 以偏概全 的缪误:即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 他人的证词。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更多了解,否则就不必在意这种证词。因为人们的经验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兴趣、立场不同,信息不充分,人为加工等原因。
- 权威的意见。权威的意见并不都是可信的,术业有专攻,权威人士可能并不是你们讨论问题方的专业人士
- 个人的观察。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但是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会带自己的偏见
- 案例。案例是否典型,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由于其{可重复性、控制变量、语言精确}等特性,更具可靠性,但也需要记住如下几点:
- 研究质量有天壤之别,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值得信任
- 研究结果是否是可重复的,有没有其他人可以重复该研究
-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算支持结论
- 研究结果由于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可能存在偏差
- 演讲者或作者可能简化或歪曲研究结论
- 研究得到的“事实”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 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
- 取样的数量、广度和随机性如何
- 调查问卷是否存在偏差,是否有误导性(人们可能给出他们人为恰当的回复,而不是自己实际的回复),太长的问卷,后面的答案可能就不靠谱
类比。类比既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也能蒙骗我们(可能我们两者类似的性质,不是当前所讨论的),可以考虑从下面两个方面评价类比的好坏:
-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 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8 是否有干扰性原因
干扰性原因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作者的解释不同,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8.1 什么时候需要寻找干扰性原因:
当你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对某件事的因果解释的证据时,你就需要寻找干扰性原因
8.2 如何寻找干扰性原因:
- 我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释这个证据吗
- 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个行为或这些结果吗
- 如果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回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
- 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何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9 统计数据是否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0.1 为什么重要信息会被遗漏:
- 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 有限的注意范围
- 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有限
- 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对作者提问“哪些重要的信息被遗漏”(尽管作者很可能没有答案)的好处:可能作者遗漏的信息是你已经掌握的
- 在具有说服力的文章里寻找被遗漏的信息能使你得到良好锻炼,当你面对面地与教师或其他试图说服你的人交谈时,你就能更好地找出他所遗漏的信息
- 寻找被遗漏的信息能防止你妄下结论
10.2 如何寻找常见的重要信息的线索
常见的反对意见
- 反对者提出什么样的理由
- 是否有实验研究与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 是否有支持相反观点的示例、证明或类似的推导被遗漏
缺失定义
- 加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关键词,得出的观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
缺失价值取向或价值观
- 其他什么价值观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 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论题,会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呢
论证里间接提到的“事实”的根源
- 这些“事实”是从哪里得来的
- 这些所谓的事实是否来自于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
- 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有多少
- 调查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
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
- 访谈发与问卷发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标、表格或数据
- 如果加入来自早起研究或后续研究的证据,数字是否会有所变化
- 作者有没有为了扩大差异而故意“扩展”数字
被遗漏的信息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息作用,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既包括人们提倡的观点,也有人们反对的内容
- 作者的论证是否只考虑了某一种行为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而没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结果
- 我们是否有必要知道该行为在政治、社会、经济、生物、精神、健康或环境等所有领域中所引起的影响
文章中的引证及证明
- 作者是否除去了上下文的引证或证明
作者通过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议而获得的好处
- 假如我们采用了作者所建议的策略,是否会给作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10.3 是否有消极作用(即不好的一面),消极作用有哪些?
- 社会的哪些方面不能从作者所提议的行为中获利?受到的损失是哪些人?这些人对该行为有什么看法?
- 这个行为如何影响权利的分配
- 该行为是否影响社会的民主程度
- 某种特殊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即如何影响我们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式以及我们了解的事物和将来能了解的事物?
- 该行为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 该行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该行为是否有一个缓慢的、累积的作用可能找不到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没关系,你做了应该做的事,你寻找你所需要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思想,推理往往是不完整的,你需要在你掌握的信息基础上做决定。